护法天神来历考——汉化的诸天
作者: 佚名,收录日期:2006-07-24,1069次阅读
在各大寺院内皆供有诸天,它是佛教中诸位尊天之简称。《金光明疏》:「外国呼神亦名为天。」这是佛经中的一种意译法。佛教中传来的那些位外国高级神,统称为「天」,尊称为「尊天」。尊天,是佛教中管领一方的天神,级别相当于人世间的帝王。他们还没有成佛,也不属于正规的佛门人物如菩萨、罗汉等系统。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的「神」,但都是佛法的护持者。他们各有生平,大多出身于南于次大陆的古老神话传说之中,有的原来身份显赫,地位崇高,出现的时代比释迦牟尼要早很多。可是,佛教传布后,认为「佛法广大,无所不包」,把他们都纳入门下。入佛门后,又有了新的履历。佛法东传,经过西域到中国,其中又有递嬗。汉族向来有容纳但又充分改造外来文化的巨大能力,不断使之归化。到了近代,已将诸天完全汉化。若对一个研究南亚次大陆古代神话而又不谙习汉化寺院佛像的洋人指出,那些在《梨俱吠陀》等书中出现的夷狄之神,竟然穿戴上国衣冠,幻成华人面孔,出现在汉化寺院里,他们一定莫名惊詑--要知道,这可是汉化的诸天。
汉化的诸天,一般是二十位,称为「二十天」。后来,在佛道争胜的斗争中,有的寺院塑出二十四天以至二十八天,把道教的神也补入诸天之内,并非正规,一般的应以二十天为准,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的姿势以大同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约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文革」后新塑,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者,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实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比较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看来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降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诸天在佛前排列,有一定顺序。这种顺序也有多种不同。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象征「佛会」时礼佛的队列,分立大殿两侧(一般单数在左,双数在右)如下:(1)大梵天王(2)帝释尊天(3)多闻天王(4)持国天王(5)增长天王(6)广目天王(7)金刚密迹(8)摩醯首罗(9)散脂大将(10)大辩才天(11)大功德天(12)韦驮天神(13)坚牢地神(14)菩提树神(15)鬼子母神(16)摩利支天(17)日宫天子(18)月宫天子(19)娑竭龙王(20)阎摩罗王
另一种是象征「金光明道场」(熏修道场)的排列,功德天立于佛左,辩才天立于佛右,以下左右两侧分头排列,如下:
帝释天大梵天
东方天王北方天王
西方天王南方天王
月天日天
大自在天密迹金刚
韦驮天神散脂大将
菩提树神地天(坚牢地神)
摩利支天鬼子母神
阎摩罗王水天(娑竭龙王)
(散洒处)
现依佛会排列的礼佛次序,将诸天的首十位叙述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梵文Maha-brahma的意译,音译「摩诃婆罗贺摩」。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据《摩奴法典》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壳分为两半,创造了天和地,创造了十个「生主」,再由他们协助,完成创造工作。同时,他也创造魔鬼与灾难。他原有五个头,据说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头面向四方;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由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因其本来的地位崇高,所以佛教产生后也利用他造出新神话。佛传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生时,大梵天作为最亲近的侍者,手执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导。释尊成道后,大梵天奉献自己的宫殿,请佛在殿上转法轮说法。这样,就造成了佛居诸神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门后,虽被吸收为护法神,位居「诸天」之首,但与「三大神」原职相比,显然地位大大降低。汉化后形象改变更甚,多作中国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莲花。在释迦牟尼佛旁侍奉时手持白拂子。又有一说:梵天、帝释并侍佛,梵王捧伞(幢),帝释持拂。
第二位:帝释天,梵文Indr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四分之一。据说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他全身茶褐色,能变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武器有金刚杵、子、罔。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佛教也利用了他,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组。他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宫中讲了多次各种经文。加入「诸天」行列后,虽然居首,但势力比「世界大王」时代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平起平坐。还给他新造了履历,称其为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大智度论》说,迦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迦,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能,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迦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又据《净名疏》等书中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帮忙。后以此因缘,同生三十三天。那女人居中,即化为帝释天,还有三位夫人,名为「园生」「善法」「赦友」,与帝释天一起修行。那么,帝释天此时一定是由女变男了。这种种说法,暗中影响了汉化寺院中的造像意匠。
汉化寺院中,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且男人女相,面「如散华供养天女」;或即径作青年女后像。为了表现帝释天居于须弥山之巅为三十三天之主,中国画师和工匠常有巧妙构思。如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作女后像,后随三位天女(或即象征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伞盖,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盘,内盛莲花等,以示入佛门修供养之事;最有兴味的是第三位,双手捧一个山石盆景,这是纳须弥于芥子式的化须弥为盆景,此种绝妙的象征性手法,纯粹是中国人的意匠创造。
第三位:北方多闻天王。
第四位:东方持国天王。
第五位:南方增长天王。
第六位:西方广目天王。
这四位就是天王殿中供奉的「四大天王」。
第七位:密迹金刚。是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也就是佛寺入门的山门殿中供奉的护法金刚的原型。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Mahesvara的意译,音译是「摩醯首罗」。本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的神,以男根为其标帜。据说一切万物都是他生的,原都是他肚里的小虫,大地是他的身体,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粪便。后来佛教把他改造为护法神,如说,释尊为太子时,遵当时的信仰,去庙里礼拜大自在天神像。吓得大自在天的偶像离座下阶,先礼太子。这是一则著名的拿外教天神垫底抬高佛祖的故事。对大自在天本身,佛教也添上种种附会。如说:他位于色界十八天最高处,「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颇为「丑恶」云云,看来都与本根有些关联。汉化后全失本真,常作密宗所传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状态,手执拂子、铃、杵、矩尺,面作菩萨相,身着菩萨装,骑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见。
第九位: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散脂修摩」,是梵文Pancika的不准确音译,唐代新译音「半支迦」,意译为「密」(密神)。又名夜叉(药叉)大将,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有的经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又有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的。汉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许多塑画工匠常把他和密迹金刚作为一组,塑画成哼哈二将式形貌。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红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因此,一般人也就把他俩看成哼哈二将了。
第十位:辩才天。梵文Sarasvati的意译,音译是「萨罗萨伐底」,为主智能福德之天神。据说他聪明而有辩才,所以称为辩才天;他能发美音而歌,所以称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别,《大日经》说是男天,《最胜王经》和《不空羁索经》说是女天,阎罗的长姊。一般以女天为准。佛经说,她住在深山里,「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居坎窟及河边,或在大树诸丛林」。「以孔雀羽作旛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身着青色野蚕衣」。一切动物如狮子、虎、狼、牛、羊、鸡等都爱慕她。「狮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汉化寺院中所供的常为此种典型的菩萨装八臂像,手执火轮、剑、弓、箭、斧、四绢索,也有换上矛肖和杵的。一般旁六臂执物,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几种兽。
汉化的诸天,一般是二十位,称为「二十天」。后来,在佛道争胜的斗争中,有的寺院塑出二十四天以至二十八天,把道教的神也补入诸天之内,并非正规,一般的应以二十天为准,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的姿势以大同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约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文革」后新塑,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者,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实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比较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看来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降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诸天在佛前排列,有一定顺序。这种顺序也有多种不同。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象征「佛会」时礼佛的队列,分立大殿两侧(一般单数在左,双数在右)如下:(1)大梵天王(2)帝释尊天(3)多闻天王(4)持国天王(5)增长天王(6)广目天王(7)金刚密迹(8)摩醯首罗(9)散脂大将(10)大辩才天(11)大功德天(12)韦驮天神(13)坚牢地神(14)菩提树神(15)鬼子母神(16)摩利支天(17)日宫天子(18)月宫天子(19)娑竭龙王(20)阎摩罗王
另一种是象征「金光明道场」(熏修道场)的排列,功德天立于佛左,辩才天立于佛右,以下左右两侧分头排列,如下:
帝释天大梵天
东方天王北方天王
西方天王南方天王
月天日天
大自在天密迹金刚
韦驮天神散脂大将
菩提树神地天(坚牢地神)
摩利支天鬼子母神
阎摩罗王水天(娑竭龙王)
(散洒处)
现依佛会排列的礼佛次序,将诸天的首十位叙述如下:
第一位:大梵天,梵文Maha-brahma的意译,音译「摩诃婆罗贺摩」。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神。据《摩奴法典》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把卵壳分为两半,创造了天和地,创造了十个「生主」,再由他们协助,完成创造工作。同时,他也创造魔鬼与灾难。他原有五个头,据说被湿婆毁去一个,剩下的四头面向四方;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通常坐在莲花座上;坐骑是一只天鹅或由七只鹅拉的一辆车。因其本来的地位崇高,所以佛教产生后也利用他造出新神话。佛传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生时,大梵天作为最亲近的侍者,手执白拂子,在右前方作引导。释尊成道后,大梵天奉献自己的宫殿,请佛在殿上转法轮说法。这样,就造成了佛居诸神之上的印象。大梵天入佛门后,虽被吸收为护法神,位居「诸天」之首,但与「三大神」原职相比,显然地位大大降低。汉化后形象改变更甚,多作中国中年帝王形象,手上常持莲花。在释迦牟尼佛旁侍奉时手持白拂子。又有一说:梵天、帝释并侍佛,梵王捧伞(幢),帝释持拂。
第二位:帝释天,梵文Indra的意译,音译「因陀罗」。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四分之一。据说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他全身茶褐色,能变形。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武器有金刚杵、子、罔。四大天王等全是他的部下。佛教也利用了他,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是一组。他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宫中讲了多次各种经文。加入「诸天」行列后,虽然居首,但势力比「世界大王」时代衰微多了,和四大天王等平起平坐。还给他新造了履历,称其为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大智度论》说,迦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迦,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能,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迦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人故,名为三十三天。又据《净名疏》等书中说,迦叶佛入灭后,有一个女人发心为之修塔,另有三十二人帮忙。后以此因缘,同生三十三天。那女人居中,即化为帝释天,还有三位夫人,名为「园生」「善法」「赦友」,与帝释天一起修行。那么,帝释天此时一定是由女变男了。这种种说法,暗中影响了汉化寺院中的造像意匠。
汉化寺院中,帝释天常作少年帝王像,而且男人女相,面「如散华供养天女」;或即径作青年女后像。为了表现帝释天居于须弥山之巅为三十三天之主,中国画师和工匠常有巧妙构思。如法海寺壁画中,帝释天作女后像,后随三位天女(或即象征那三位「夫人」?),其中一位给帝释天打方顶伞盖,以示帝王之尊;另一位持盘,内盛莲花等,以示入佛门修供养之事;最有兴味的是第三位,双手捧一个山石盆景,这是纳须弥于芥子式的化须弥为盆景,此种绝妙的象征性手法,纯粹是中国人的意匠创造。
第三位:北方多闻天王。
第四位:东方持国天王。
第五位:南方增长天王。
第六位:西方广目天王。
这四位就是天王殿中供奉的「四大天王」。
第七位:密迹金刚。是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也就是佛寺入门的山门殿中供奉的护法金刚的原型。
第八位:大自在天。梵文Mahesvara的意译,音译是「摩醯首罗」。本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男性生殖器崇拜者的神,以男根为其标帜。据说一切万物都是他生的,原都是他肚里的小虫,大地是他的身体,水是他的尿,山是他的粪便。后来佛教把他改造为护法神,如说,释尊为太子时,遵当时的信仰,去庙里礼拜大自在天神像。吓得大自在天的偶像离座下阶,先礼太子。这是一则著名的拿外教天神垫底抬高佛祖的故事。对大自在天本身,佛教也添上种种附会。如说:他位于色界十八天最高处,「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本像颇为「丑恶」云云,看来都与本根有些关联。汉化后全失本真,常作密宗所传八臂三只眼的化身状态,手执拂子、铃、杵、矩尺,面作菩萨相,身着菩萨装,骑白牛。立像常省去白牛。也有作二臂、四臂、十八臂的诸种形象。又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但少见。
第九位:散脂大将。散脂(散支)全译「散脂修摩」,是梵文Pancika的不准确音译,唐代新译音「半支迦」,意译为「密」(密神)。又名夜叉(药叉)大将,北方天王八大将之一,管领二十八部众,有的经说他是鬼子母的丈夫,又有说是鬼子母的二儿子的。汉化寺院中常塑成金刚武将状。许多塑画工匠常把他和密迹金刚作为一组,塑画成哼哈二将式形貌。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或红面)怒相,各持降魔杵一根。因此,一般人也就把他俩看成哼哈二将了。
第十位:辩才天。梵文Sarasvati的意译,音译是「萨罗萨伐底」,为主智能福德之天神。据说他聪明而有辩才,所以称为辩才天;他能发美音而歌,所以称为美音天,妙音天。他的性别,《大日经》说是男天,《最胜王经》和《不空羁索经》说是女天,阎罗的长姊。一般以女天为准。佛经说,她住在深山里,「或在山岩深险处,或居坎窟及河边,或在大树诸丛林」。「以孔雀羽作旛旗」。她的形象是「面如满月」,「目如修广青莲叶」,「常以八臂自庄严」,「身着青色野蚕衣」。一切动物如狮子、虎、狼、牛、羊、鸡等都爱慕她。「狮子虎狼恒围绕,牛羊鸡等亦相依。」汉化寺院中所供的常为此种典型的菩萨装八臂像,手执火轮、剑、弓、箭、斧、四绢索,也有换上矛肖和杵的。一般旁六臂执物,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几种兽。
第十一位: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Laksmi和svi的意译。音译为「罗乞什密」(吉祥)和「室利」(女)。出现甚早。「吠陀」系神话中已见端倪。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命运、财富、美丽女神。据说,她是神魔大战共同搅动乳海时产生的,故又名「乳海之女」。后乘她成为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常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如流水。她的坐骑是迦楼罗(金翅鸟)或优楼迦(猫头鹰类动物),有两只白象相随。后被佛教吸收,列为护法天神。主要采取了她掌财富的特点,困为毗沙门天王原是财神,就说她是砒沙门天王的妹妹或妻子。以其施财散布吉祥,有大功德予众,故称「功德天」。汉化寺院中她的形象端庄美丽,常戴花冠,着多层各种天衣;佩饰繁多,有耳珰、镮钏,璎珞遍体。总之,极为雍容华贵。有时则汉装。作中国后妃宫样装束,那是彻底汉化的表现,常见于明中叶以后。她的典型姿态是,举左手捻如意宝珠,右手作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头顶上现五色云,云上有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个玛瑙瓶,瓶中不断倾出种种宝物,她的左右(常为右边)一般紧跟着一位「咒师」,那是替她念咒使瓶中出宝的。此咒师大约出身西域,常作老年胡人相貌装束,着白衣(使人想起唐代著名的「波斯胡」商贾),手把长柄香炉。
第十二位:韦驮天。
第十三位:地天,又名坚牢地神。梵名比里底毗(Prthivi),据说是夫妇二人。
在唐代,刚传来的地夭,还常以男天为代表,典型形象是手把宝瓶或,中置各色水陆鲜花。有作四臂形的,手持镰、斧、锄、锹、是一个农业劳动者的形象。可是,近代以来,在汉化寺院中常作女神形象,左手持盛鲜花的,或持谷穗,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生长。这女天别名「大地神女」。据说魔王曾问释迦牟尼佛,「汝之福业谁当证明?」释迦将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表示这一切唯有大地能证明。这时,大地出现六种震动。地神由地中涌出上半身,唱言:「我是证明」魔王及其部下惊散。所以,地天是佛教中有代表性的护法神。这位可是男天。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守护菩提树的天女就是此神。据说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时,如遇下雨,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据此,她应该是最早的护法神。在汉化寺院中,她的形象特点是手持带叶树枝,作中国青年妃主装束。
第十五位,鬼子母,又名欢喜母,梵文Hariti的意译,音译「诃梨帝」。有关她的传说多而杂乱,现据《毗奈耶杂事》略速如下,王舍城里有一位独觉佛出世了,开大会庆祝。有五百人沐浴更衣一起去芳园开会。路遇一位怀孕的牧牛女,带着一桶奶酪。五百人鼓动她一起赴会。她一时高兴,跳起舞来,因而胎儿早产。五百人见开会时间已到,扔下这女郎不管,自己去了。女郎一个人困留,新生儿夭折,大为生气,就拿奶酪换了五百个当地产的「庵没罗果」(意译「奈」余甘子」),在独觉佛经过她身旁时,她用这些水果供养佛。同时,顶礼发恶誓:来世要生于王舍城,吃尽当地人的小孩,果然她来生生为王舍城娑多药叉的长女,与犍陀国的半发迦药叉结婚,生下五百鬼子。她天天吃城里人的小孩。释尊劝她别吃,她不干,释尊就施展法力,藏起她一个儿子。她哭着闹着找。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只一个不见了,还怜爱寻觅不止。别人只有一个两个小孩,你吃了人家怎幺办?」于是她皈依佛法。但提出:「今后吃什幺?」佛说:「你勤心拥护佛寺和僧尼,作我教护法神。我叫弟子们每次吃饭时呼唤你和你儿子们的名字,叫你们来饱食。」在汉化寺院中,她常作中年汉族贵族妇女形象,手抚或怀抱她的五六岁小儿子,这孩子名毕哩孕迦。身边还常围绕着几个小孩。中国唐代以后,流传甚广的目莲救母故事中,在目莲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到汉化了的鬼子母的影子。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梵文Marici(摩利支,意为「光」)--deva(提婆,意为「天」)的音加意译。由「光」的意义引伸附会出她会隐身法,说她出现在太阳之前,太阳看不见她,她能看见太阳。没有人能见到她,没有人能捉住她、欺诳她、加害于她。她能用此种隐身法救人苦难。她在神话中出身甚早,后被佛教吸收。在汉化寺院中,她面如日初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身上装饰耳环、腕钏、宝带、璎珞,一应俱全,佩无忧花鬘,头顶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三个头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正面善相微笑,菩萨脸,左面猪容,有獠牙,伸舌头,皱眉,右面童女相,面似莲花。八臂,左四手持绢索、弓、无忧树花枝、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箭(手持物各像常有不同)。乘猪车,常作立或跪于车上三折腰舞蹈姿势。身边围绕着一群猪。大概因为猪的形象不美,所以常常连车省略,仅在她脚边站一雄壮野猪便了之。
第十七位,日天。各族都有自已的太阳神,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老日神是Surya,音译「苏利耶」、「修利」、「修野」等,后来佛教经典意译为「日天」、「日官天子」、「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据说,太阳里有他的官殿。自梨俱吠陀以来,他都是太阳神,他的恋人是拂晓女神Vsas(可意译为「红霞」) 。他是大神之一,乘金色马车巡行天上,驱除黑暗,注视着人类在下界的活动,洞烛幽隐。他的爱人「红霞」永远年轻美丽,有魅力,有朝气,保佑人们多福,多寿,多子孙,有名声。他们夫妇一威一柔,很受人们崇敬。可是后来,在印度教系统中,毗湿奴似乎兼任了太阳神之职,于是,苏利耶夫妇的影子逐渐变淡了,佛教却没有忘记苏利耶,承认他为日天,收他为护法神,打扮是赤红脸膛,手持莲花,乘四马驾的车。中世观世音信仰盛行后,中国僧人为《法华经》作注;附会说;观世音名宝意,日富天子就是观音的变化身。可-中国老神话中原有自己的日神。中国的日轮中,有乌鸦为标帜。近世汉化佛教寺院中的日天,就成为中外结合的混血儿,他常作中国中年帝王像,赤红脸,持莲花(常为红莲),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出现乌鸦。
第十八位:月天。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月神。南亚次大陆的月神,在发展中屡经变化。佛教认为的「月天」是Candra,音译「旃陀罗」、「战达罗」等。因为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胁侍,日宫天子已为观音变化身,所以,《法华经》的注释者就说,月宫天子是大势至的变化身,名宝吉祥。密宗给月天规定的打扮是白脸膛,持上有半月形的杖,驾三只鹅拉的车。他也有妃子,也是白脸,持青莲花。因为月中黑影太象免子的测影,所以各民族都有月中兔的传说。佛教的本生故事改造了古代神话,说释尊前生曾为兔,与猿、狐为友。帝释天要考验释尊(时居菩萨位)的德行,化为老夫,向三兽求食。狐衔鱼,猿献果,独兔无所得,乃投火自焚,以身贡献。帝释天受感动,就将兔身送入月轮,传乎后世。次大陆的月亮神话,远没有中国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那一系列故事美丽、神奇与深入中国民心。为了与日天配对,也为了显示月华如水的幽静,月天,对中国人来说,也以女天为容易接受。所以,汉化寺院中的月天,以女天为多,想是从月天妃化来。若是男天,则作白脸中国帝王像,女天,则作中国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早期密宗像常乘白鹅车,近世也省去,
第十九位:水天。梵文Varuna(水)的意译,音译「缚噜拏」,是一位在吠陀神话中已出现的老神,本来神权极大,掌管天上地下,是大神。后来权力逐渐被别的神取去,佛教产生前后,他只剩下一部分制海权,成为西方大海中海王国之神,也就是南亚次大陆的「龙王」。又有一说,指娑竭龙王。梵文Sagara,海名,音译「娑竭罗」、「娑竭罗龙」,音译是「咸海。这是另一位「龙王」,这位龙王本是南亚次大陆传说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佛经中说,在他的官里供奉着法宝,如佛舍利、佛经之类,所以是护法神。不论原指水天还是娑竭罗,在中国近世都统一汉化成中国式的龙王。佛道两教所供形象差不多,常作中国龙头类造型,身穿帝王服。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梵文Yamaraja的音译。意译是「双王」。据说,他们是兄妹俩,都是管理地狱之王,兄治男犯,妹治女犯,故称」双王「。原为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中国民间所传说的阎罗王即来源于此,据说他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
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和佛教「六道轮回」说融合,通过迷信附会,造出许多新的吓人的事物来,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牛头、马面、无常、勾魂牌等。阎王像已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髯王者像。女王不合中国国情,早已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账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式道具。这些随从在壁画中常出现。
近世汉族迷信的说教中有所谓「十殿阎王」和「十八层地狱」的说法,也有相应的汉化佛教经典为据。敦煌藏经洞所出写经《佛说十王经》,一卷,附彩绘插图,题「成都府沙藏川述」,是早期的对十殿阎王的纪录,内载十王和鬼魂过堂的时间是,
第一七日过泰(按:后世写作「秦」)广王;
第二七日过初江王;
第三七日过宋帝王;
第四七日过五官王;
第五七日过阎罗王;
第六七日过变成王;
第七七日过太山王;
第八百日过平正王;
第九年过都市王;
第十三年过转轮王。
据后来的迷信传说,诸王的职责,第一殿是对亡魂进行接收。人死后,先至第一殿报到,秦广王乃按簿稽查其生前善恶。凡大善人,即勾销其轮回名籍,送其超生天界,凡善大于恶或善恶相扺者,即直接送交第十殿发落转世;凡恶大于善或恶贯满盈者,先上「孽镜台」,令其照见生前所造诸端恶业,使之认罪服罪,情愿受罚,然后押解至第二殿用刑。第二殿至第九殿,依次为实施各种酷刑之地狱,罪鬼至此,逐殿受刑。第十殿专管刑满释放事宜,驱令众鬼再次进入轮回投生,分别为男女贵贱以及胎卵湿化诸恶道。
上述十殿,通常以著名的第五殿阎罗王为代表,统称为十殿阎罗、十殿阎君或十殿阎王。实际上是仿照人间官府升堂理案的模式,把冥界十王衙门化。十殿诸王,各有汉姓,亦有生辰,一律换成了中国人。至此,阎摩正式演化为中国式的阎王爷。地狱之梵语音译是那落迦(Naraka),又名泥犁,是佛门所谓十界与六道中之最底界与最恶道,为惩罚众生罪孽之所。据佛经,阎摩罗统属八大地狱,每一大狱下分设八炎火地狱,八寒冰地狱,合称十六小狱。按此建制,八大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连同大狱本身,为一百三十六狱,后来与汉地迷信传说结合,统一变化成十八层地狱。
有一部《十八泥犁经》,专讲十八地狱内幕,极为怪诞。其第一狱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一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其第二狱以人间七百五十年为一日,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两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五百四十亿年。以下各狱之服刑时间,均以前一狱之刑期为基数递增两番。如此计算,第十八狱之刑期,相当于人间二十三亿亿亿年以上。纵观此十八层地狱,犹如一座倒置的时间金字塔,罪鬼堕入其中,永世不得翻身。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规诸天,即指以上的二十位,总称「二十诸天」,简称「二十天」。在佛道争胜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将诸天的队伍加以扩充,成为「二十四天」。下面就把后加的四位略作介绍。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梵文Kinnara的音译,意译「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二十天都可算第一流神),属「八部众系统。「八部众」是八种(八族)小神,它们是:天众、龙众、夜叉、干闼婆(又名「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摩喉罗迦(大蟒神)。其中神、鬼、动物夹杂,每族人数众多,地位均不高,但出身较早,历史情况复杂,属于佛教改编过来的杂牌队伍,外围组织。因以天众、龙众为首,故又称「天龙八部」、「龙神八部」。据说紧那罗象人,可是头上有一只角,所以又叫,「人非人」。又据说,紧那罗中的男性也有马头人身的。不论戴角还是马头,他们都能弹琴,会唱歌。他家的女孩子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常嫁给门当户对的乐神干闼婆家小伙子为妻。当紧那罗男性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天声闻不安于座。他家女人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有一位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第二十二位:紫徽大帝,有的材料则作玉皇大帝,都是道教对天帝的一种尊称。常作中年帝王像。
第二十三位:东岳大帝,中国古代早有泰山神,据说治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地府的主宰。道教又把他变成五岳尊神之首,称为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又造出一个封为东岳大帝的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天神就成为以上诸种因素成分不等的奇妙混合。常为苍老帝王像。
第二十四位:雷神,就是雷公的头儿。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原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篷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电母等,都是从中古以降汉族迷信传说中衍化而出,被道教首先吸收发展改造过的。
以上二十二至二十四三位,本属道教系统,被佛教借来装点门面,道教徒啧有烦言。有识的佛教徒也认为不必多此一举。所以,严肃认真的佛教徒都只承认「二十天」,而不承认,「二十四天」。
第十二位:韦驮天。
第十三位:地天,又名坚牢地神。梵名比里底毗(Prthivi),据说是夫妇二人。
在唐代,刚传来的地夭,还常以男天为代表,典型形象是手把宝瓶或,中置各色水陆鲜花。有作四臂形的,手持镰、斧、锄、锹、是一个农业劳动者的形象。可是,近代以来,在汉化寺院中常作女神形象,左手持盛鲜花的,或持谷穗,象征主管大地和一切植物生长。这女天别名「大地神女」。据说魔王曾问释迦牟尼佛,「汝之福业谁当证明?」释迦将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表示这一切唯有大地能证明。这时,大地出现六种震动。地神由地中涌出上半身,唱言:「我是证明」魔王及其部下惊散。所以,地天是佛教中有代表性的护法神。这位可是男天。
第十四位:菩提树神。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守护菩提树的天女就是此神。据说佛在菩提树下打坐时,如遇下雨,她就用树叶做伞为佛挡雨。据此,她应该是最早的护法神。在汉化寺院中,她的形象特点是手持带叶树枝,作中国青年妃主装束。
第十五位,鬼子母,又名欢喜母,梵文Hariti的意译,音译「诃梨帝」。有关她的传说多而杂乱,现据《毗奈耶杂事》略速如下,王舍城里有一位独觉佛出世了,开大会庆祝。有五百人沐浴更衣一起去芳园开会。路遇一位怀孕的牧牛女,带着一桶奶酪。五百人鼓动她一起赴会。她一时高兴,跳起舞来,因而胎儿早产。五百人见开会时间已到,扔下这女郎不管,自己去了。女郎一个人困留,新生儿夭折,大为生气,就拿奶酪换了五百个当地产的「庵没罗果」(意译「奈」余甘子」),在独觉佛经过她身旁时,她用这些水果供养佛。同时,顶礼发恶誓:来世要生于王舍城,吃尽当地人的小孩,果然她来生生为王舍城娑多药叉的长女,与犍陀国的半发迦药叉结婚,生下五百鬼子。她天天吃城里人的小孩。释尊劝她别吃,她不干,释尊就施展法力,藏起她一个儿子。她哭着闹着找。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只一个不见了,还怜爱寻觅不止。别人只有一个两个小孩,你吃了人家怎幺办?」于是她皈依佛法。但提出:「今后吃什幺?」佛说:「你勤心拥护佛寺和僧尼,作我教护法神。我叫弟子们每次吃饭时呼唤你和你儿子们的名字,叫你们来饱食。」在汉化寺院中,她常作中年汉族贵族妇女形象,手抚或怀抱她的五六岁小儿子,这孩子名毕哩孕迦。身边还常围绕着几个小孩。中国唐代以后,流传甚广的目莲救母故事中,在目莲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到汉化了的鬼子母的影子。
第十六位:摩利支天。梵文Marici(摩利支,意为「光」)--deva(提婆,意为「天」)的音加意译。由「光」的意义引伸附会出她会隐身法,说她出现在太阳之前,太阳看不见她,她能看见太阳。没有人能见到她,没有人能捉住她、欺诳她、加害于她。她能用此种隐身法救人苦难。她在神话中出身甚早,后被佛教吸收。在汉化寺院中,她面如日初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身上装饰耳环、腕钏、宝带、璎珞,一应俱全,佩无忧花鬘,头顶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三个头分向三面,各有三只眼。正面善相微笑,菩萨脸,左面猪容,有獠牙,伸舌头,皱眉,右面童女相,面似莲花。八臂,左四手持绢索、弓、无忧树花枝、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箭(手持物各像常有不同)。乘猪车,常作立或跪于车上三折腰舞蹈姿势。身边围绕着一群猪。大概因为猪的形象不美,所以常常连车省略,仅在她脚边站一雄壮野猪便了之。
第十七位,日天。各族都有自已的太阳神,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老日神是Surya,音译「苏利耶」、「修利」、「修野」等,后来佛教经典意译为「日天」、「日官天子」、「宝光天子」、「宝日天子」等。据说,太阳里有他的官殿。自梨俱吠陀以来,他都是太阳神,他的恋人是拂晓女神Vsas(可意译为「红霞」) 。他是大神之一,乘金色马车巡行天上,驱除黑暗,注视着人类在下界的活动,洞烛幽隐。他的爱人「红霞」永远年轻美丽,有魅力,有朝气,保佑人们多福,多寿,多子孙,有名声。他们夫妇一威一柔,很受人们崇敬。可是后来,在印度教系统中,毗湿奴似乎兼任了太阳神之职,于是,苏利耶夫妇的影子逐渐变淡了,佛教却没有忘记苏利耶,承认他为日天,收他为护法神,打扮是赤红脸膛,手持莲花,乘四马驾的车。中世观世音信仰盛行后,中国僧人为《法华经》作注;附会说;观世音名宝意,日富天子就是观音的变化身。可-中国老神话中原有自己的日神。中国的日轮中,有乌鸦为标帜。近世汉化佛教寺院中的日天,就成为中外结合的混血儿,他常作中国中年帝王像,赤红脸,持莲花(常为红莲),冠上有一日轮,日轮中常出现乌鸦。
第十八位:月天。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月神。南亚次大陆的月神,在发展中屡经变化。佛教认为的「月天」是Candra,音译「旃陀罗」、「战达罗」等。因为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胁侍,日宫天子已为观音变化身,所以,《法华经》的注释者就说,月宫天子是大势至的变化身,名宝吉祥。密宗给月天规定的打扮是白脸膛,持上有半月形的杖,驾三只鹅拉的车。他也有妃子,也是白脸,持青莲花。因为月中黑影太象免子的测影,所以各民族都有月中兔的传说。佛教的本生故事改造了古代神话,说释尊前生曾为兔,与猿、狐为友。帝释天要考验释尊(时居菩萨位)的德行,化为老夫,向三兽求食。狐衔鱼,猿献果,独兔无所得,乃投火自焚,以身贡献。帝释天受感动,就将兔身送入月轮,传乎后世。次大陆的月亮神话,远没有中国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那一系列故事美丽、神奇与深入中国民心。为了与日天配对,也为了显示月华如水的幽静,月天,对中国人来说,也以女天为容易接受。所以,汉化寺院中的月天,以女天为多,想是从月天妃化来。若是男天,则作白脸中国帝王像,女天,则作中国中青年后妃像。冠上嵌满月,月中常有兔形。早期密宗像常乘白鹅车,近世也省去,
第十九位:水天。梵文Varuna(水)的意译,音译「缚噜拏」,是一位在吠陀神话中已出现的老神,本来神权极大,掌管天上地下,是大神。后来权力逐渐被别的神取去,佛教产生前后,他只剩下一部分制海权,成为西方大海中海王国之神,也就是南亚次大陆的「龙王」。又有一说,指娑竭龙王。梵文Sagara,海名,音译「娑竭罗」、「娑竭罗龙」,音译是「咸海。这是另一位「龙王」,这位龙王本是南亚次大陆传说中掌管水蛇的海王。佛经中说,在他的官里供奉着法宝,如佛舍利、佛经之类,所以是护法神。不论原指水天还是娑竭罗,在中国近世都统一汉化成中国式的龙王。佛道两教所供形象差不多,常作中国龙头类造型,身穿帝王服。
第二十位:阎摩罗王。梵文Yamaraja的音译。意译是「双王」。据说,他们是兄妹俩,都是管理地狱之王,兄治男犯,妹治女犯,故称」双王「。原为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中国民间所传说的阎罗王即来源于此,据说他属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
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和佛教「六道轮回」说融合,通过迷信附会,造出许多新的吓人的事物来,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牛头、马面、无常、勾魂牌等。阎王像已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髯王者像。女王不合中国国情,早已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账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式道具。这些随从在壁画中常出现。
近世汉族迷信的说教中有所谓「十殿阎王」和「十八层地狱」的说法,也有相应的汉化佛教经典为据。敦煌藏经洞所出写经《佛说十王经》,一卷,附彩绘插图,题「成都府沙藏川述」,是早期的对十殿阎王的纪录,内载十王和鬼魂过堂的时间是,
第一七日过泰(按:后世写作「秦」)广王;
第二七日过初江王;
第三七日过宋帝王;
第四七日过五官王;
第五七日过阎罗王;
第六七日过变成王;
第七七日过太山王;
第八百日过平正王;
第九年过都市王;
第十三年过转轮王。
据后来的迷信传说,诸王的职责,第一殿是对亡魂进行接收。人死后,先至第一殿报到,秦广王乃按簿稽查其生前善恶。凡大善人,即勾销其轮回名籍,送其超生天界,凡善大于恶或善恶相扺者,即直接送交第十殿发落转世;凡恶大于善或恶贯满盈者,先上「孽镜台」,令其照见生前所造诸端恶业,使之认罪服罪,情愿受罚,然后押解至第二殿用刑。第二殿至第九殿,依次为实施各种酷刑之地狱,罪鬼至此,逐殿受刑。第十殿专管刑满释放事宜,驱令众鬼再次进入轮回投生,分别为男女贵贱以及胎卵湿化诸恶道。
上述十殿,通常以著名的第五殿阎罗王为代表,统称为十殿阎罗、十殿阎君或十殿阎王。实际上是仿照人间官府升堂理案的模式,把冥界十王衙门化。十殿诸王,各有汉姓,亦有生辰,一律换成了中国人。至此,阎摩正式演化为中国式的阎王爷。地狱之梵语音译是那落迦(Naraka),又名泥犁,是佛门所谓十界与六道中之最底界与最恶道,为惩罚众生罪孽之所。据佛经,阎摩罗统属八大地狱,每一大狱下分设八炎火地狱,八寒冰地狱,合称十六小狱。按此建制,八大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连同大狱本身,为一百三十六狱,后来与汉地迷信传说结合,统一变化成十八层地狱。
有一部《十八泥犁经》,专讲十八地狱内幕,极为怪诞。其第一狱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一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一百三十五亿年。其第二狱以人间七百五十年为一日,罪鬼在此狱服刑须经两万年,此数相当于人间五百四十亿年。以下各狱之服刑时间,均以前一狱之刑期为基数递增两番。如此计算,第十八狱之刑期,相当于人间二十三亿亿亿年以上。纵观此十八层地狱,犹如一座倒置的时间金字塔,罪鬼堕入其中,永世不得翻身。
一般寺院供奉的正规诸天,即指以上的二十位,总称「二十诸天」,简称「二十天」。在佛道争胜又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近代某些寺院将诸天的队伍加以扩充,成为「二十四天」。下面就把后加的四位略作介绍。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梵文Kinnara的音译,意译「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二十天都可算第一流神),属「八部众系统。「八部众」是八种(八族)小神,它们是:天众、龙众、夜叉、干闼婆(又名「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摩喉罗迦(大蟒神)。其中神、鬼、动物夹杂,每族人数众多,地位均不高,但出身较早,历史情况复杂,属于佛教改编过来的杂牌队伍,外围组织。因以天众、龙众为首,故又称「天龙八部」、「龙神八部」。据说紧那罗象人,可是头上有一只角,所以又叫,「人非人」。又据说,紧那罗中的男性也有马头人身的。不论戴角还是马头,他们都能弹琴,会唱歌。他家的女孩子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常嫁给门当户对的乐神干闼婆家小伙子为妻。当紧那罗男性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天声闻不安于座。他家女人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有一位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第二十二位:紫徽大帝,有的材料则作玉皇大帝,都是道教对天帝的一种尊称。常作中年帝王像。
第二十三位:东岳大帝,中国古代早有泰山神,据说治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地府的主宰。道教又把他变成五岳尊神之首,称为东岳大帝。《封神演义》中又造出一个封为东岳大帝的武成王黄飞虎。这位天神就成为以上诸种因素成分不等的奇妙混合。常为苍老帝王像。
第二十四位:雷神,就是雷公的头儿。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原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篷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电母等,都是从中古以降汉族迷信传说中衍化而出,被道教首先吸收发展改造过的。
以上二十二至二十四三位,本属道教系统,被佛教借来装点门面,道教徒啧有烦言。有识的佛教徒也认为不必多此一举。所以,严肃认真的佛教徒都只承认「二十天」,而不承认,「二十四天」。